尾牙是指每年農曆十二月十六日,也就是今年國曆1月9日,尾牙又稱做牙、打牙祭,公司以晚宴犒賞員工,而這一天也是福德正神(土地公)千秋(生日)。
尾牙的由來,是屬於勞資共聚的民俗節令。
牙,原指市集交易的經紀人。古代期約易物稱為「互市」,唐代因書「互」似「牙」,故轉書為牙。自唐宋稱交易仲介者為牙人、牙檜、牙郎或牙保; 以經營貿易為業之商行稱為牙行;營業執照是為「牙帖」;營利所得稅稱為「牙稅」;佣金則謂「牙錢」;而每月初二、十六日供員工肉食即為「牙祭」。
台灣工商業者每逢初二、十六日輒以牲醴、金紙祭祀土地公,祈求財利俗稱「做牙」。其中農曆正月初二首度做牙謂之「頭牙」,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最後一次則稱為「尾牙」。這種「做牙」習俗顯然是由古代朔望互市、翌日牙祭之俗演化而來。
台灣的做牙祭是工商界專有的習俗,其他行業並不舉行。做牙儀式多在商店門口擺設香案祭拜土地公,其規模較一般祭典簡略,是屬於個別祭祀。做牙之後的祭品通常用來分享同仁犒賞員工,因此做牙並不僅是商人求財祈福的宗教祭儀,也是勞資之間交流聚會的聯誼活動。做牙餐敘在傳統社會中成為勞資溝通、協調最基本方式,其中叉以年終尾牙最為盛大隆重。
往昔僱主決定員工來年去留,都選訂在尾牙餐會揭曉。有句台灣俗諺:「吃尾牙面憂憂,吃頭牙撚嘴鬚。」,意謂尾牙宴事關工作去留,因此員工赴宴時總是提心吊膽,面帶憂容,而頭牙宴代表職位已獲得慰留,故能歡喜從容。可見尾牙卻實令「吃頭路人」感到不安,特別是在勞工權益未受重視的傳統社會。
昔日尾牙宴的主菜是白斬雞,僱主將要解聘任何員工,則以雞頭相向,假如被免職的不只一人則執筷子夾起雞頭分別朝向將被「辭頭路」者。凡是尾牙雞頭所指員工,即表示明年請另謀高就,這種暗喻方式勞資雙方心照不宣,毋須口頭辭退也不必書面通知,這是台灣早期民間傳統的免職風俗。
不過,現在這種情形已經逐漸消失,即使有雞頭相向,也只是員工茶餘飯後的笑談罷了,而現今尾牙聚餐,不只是犒賞員工全年的辛苦,然而也是員工們增進情感的一天,為一年來的辛苦在此畫下句點,準備來年再衝刺、努力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