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態心理效應是生活中很常見的心理狀態,很多時候,我們如何對待對方總取決於對方的態度,且以對方的行為作為自身行動的基本準則。
如此一來,便容易形成一個現象:即為人們的目光始終是向外的,從多角度審視別人的行為,有時還經常戴著有色眼鏡,不斷挑剔別人的行為,覺得別人沒有什麼了不起。
實際上,人最難瞭解的就是自己,每一個人都要學會將目光收回,照照鏡子看看自己是何模樣,全方位審視自我。
只有瞭解自身,我們才可能更好地面對他人。舉例來說,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,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,老人的手法非常熟練,沒多久就釣了滿簍的魚。
但是,這個孩子沒有看透老人的手法,只是覺得老人用的魚竿好。於是當老人見小孩很可愛,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時,小孩搖搖頭,老人驚訝地問道:「你不想要魚嗎?」小孩回答:「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。」
老人問:「你要釣竿做什麼?」小孩說:「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,要是我有釣竿,我就可以自己釣,一輩子也吃不完。」
你是否認為,這個孩子果然非常聰明,但真實的情況是,這個孩子如果只要釣竿,那他一條魚也吃不到。
因為,他不懂釣魚的技巧,光有魚竿是沒用的。釣魚重要的不在釣竿,而在釣技。有太多人認為自己擁有了人生道路上的釣竿,再也無懼一路風雨。
正如同態效應,看待他人如同看待自己一樣簡單,是忽視了他人的複雜性。人們的眼光對外時,便忘了關照自己的內心。
正如小孩看老人,以為只要有釣竿就有吃不完的魚,像職員看老闆,以為只要坐在辦公室,就能財源滾滾。
由此可見,同態效應在某些特定時刻,會為人們帶來很大的誤解,亦即我們覺得別人和自己差不多,而忽視了觀察和學習他人的優點。
例如,有人可能覺得老闆和自己一樣,沒做特別的事情和貢獻,還會納悶,為什麼老闆每天在公司裡喝喝茶,上上網,工作都授權給別人了,還能拿到最高收益?
抱持這種想法的人,很可能是因為同態效應,不公正地看待此事,未能關注到老闆的另一面。
舉例,今2013年初奇摩新聞上的「籌錢發年終老闆上當舖周轉」來說,老闆平時總是很平靜,可能年終資金吃緊時,背地裡到處找人借錢發工資。當然,他可能非常鎮定,在公司裡照樣談笑風生,不疾不徐地和大家開玩笑。
沒有足夠的風險承受力,難於在商場上成就大事。再想一想,是否不該用同態效應對待你的主管呢?
很多時候,我們稍微碰上困難,便驚慌失措、手忙腳亂時,應該多向主管學習,多關照自己的成長,而不是用同等的條件去要求別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