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氣象報導,常會聽到專業名詞,也許對於氣象專業人士來說,是再簡單不過的用詞,但於外行的我們?你知道何謂「藤原效應」與「共伴效應」嗎?
滕原效應(Fujiwhara
effect)又稱雙颱效應,是由日本氣象學家藤原咲平先生首先於1921~1931年間利用水工實驗所發現的流體現象。1960年代以後,氣象學家透過人造衛星觀測,發現颱風也會發生類似現象,當兩個颱風接近到距離約1,000公里左右時,彼此將受到對方氣流的影響,因而產生逆時鐘方向的相對運動。一般而言,這兩個颱風會以彼此的質量中心為支點進行逆時鐘旋繞,質量中心位置則取決於颱風的強度與大小;旋轉的過程中,小或弱颱風的運動速度會比大或強的颱風為快。若兩個颱風靠得夠近時,較弱的颱風甚至有可能被較強的颱風所合併,也就是變成雙颱合一,此時較強颱風的強度也可能因而增強。
而所謂共伴效應,是指颱風是逆時鐘旋轉的氣旋,當秋天時的颱風接近台灣附近時,颱風的環流或者外圍環流通常會吹偏東風、東北風或者東南風(視颱風緯度的高底而定),如此時東北季風「適時」南下,就會與颱風環流結合而形成所謂的「共伴效應」。
共伴環流因混合著東北季風較冷的空氣,以及颱風環流所挾帶的暖濕空氣,所以造成此氣流中含有較多的水氣,再配合臺灣東北部地形的舉升,以致形成劇烈降水。而由於颱風外圍環流不停地提供暖濕空氣,因此降雨時間也會明顯增長許多,也就是在共伴效應下,常會為臺灣帶來豪大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