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

清明掃墓 追思祭祖

清明節交通容易壅塞,不少家族都會在本周提前掃墓以避開車潮。而今年清明節非連續假期,在4月4日〈星期三〉巧逢兒童節,而民族掃墓節是臺灣人重視的習俗,掃墓是慎終追遠、讓後代子孫瞭解祖先奮鬥之史,也具有感恩行孝的傳承意義存在。

另外,每年驚蟄過後,時值清明掃墓,蛇類便冬眠乍醒,民眾上山掃墓祭祖,最好著厚長褲及長袖衣服,在草叢中行走,記得要打草驚蛇,若不慎被毒蛇咬傷,要保持鎮定,毒物科醫師表示千萬別試圖用嘴將毒液吸出或是用橡皮筋綁住患處,儘可能辨別毒蛇的形狀、顏色及特徵,並儘速就醫打抗蛇毒血清。

認識「清明習俗」—清明掃墓,追思祭祖。


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,主要儀式有掃墓與祭祀,掃墓是最早的習俗也延續到今天,但隨著社會進步而起了相當大的變化,國外更出現電腦網路掃墓,但臺灣民間清明掃墓常見的兩種儀式,即「掛紙」與「培墓」。

「掛紙」在臺灣的習俗中稱為「壓墓紙」,在掛紙之前,陽間子孫會先將祖先的墳墓及周圍雜草修整和清理,然後用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,代表這個墳墓是有後嗣子孫的,所以「掛紙」儀式都是採用土葬才會有的儀式。

而壓墓紙的地方並沒有明文的規定,但較慎重的人家,會將墓紙壓在后土、墓碑、左右墓手、左右墓腰、墓中、墓後等七處,成「士」字形,俗稱「七星墜地,子孫出士」。另一種是壓成「田」字型,是祈求祖先賜予財氣,助事業發展。其三,壓成「○」形,依十二長生而排,「長生、沐浴、冠帶、臨官、帝旺、衰、病、死、墓、絕、胎、養」,意味著祈求多子多孫多福氣。

「培墓」其實就是「墓祭」之意,墓祭掃墓前,先在墳墓前面供奉牲禮〈三牲、或五牲及菜碗〉,還要準備刈金、銀紙、燭炮、蠟燭、子孫燈...等等,在墓前點燃子孫燈後帶回家,象徵子孫興旺,其中因敬重土地,家屬子孫們要點香要先敬拜墓旁的土地公,也俗稱「后土」,然後燒紙錢,最後再灑奠酒於紙灰上,還要剝蛋殼撒在墓上,以「脫殼」象徵新陳代謝和送舊迎新,最最後還要鳴炮,才結束整個培墓儀式,掃墓祭典完畢後並分發周遭圍觀的孩子粿類或錢,稱為「印墓粿」,以表示祖先德澤永留人間。但是現代人早已經不這麼隆重了,大都以鮮花素果為祭品,上香稟報先祖,然後跟祖先先靈鞠躬後就完成掃墓了。

然而,近年來臺灣風氣漸開,臺灣人已逐漸接受火化觀念,前往納骨塔拜祭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習俗,清明節當天,也有許多人在家拜祭祖先,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,清明節最基本的儀式是到墳前、納骨塔或靈位前追念祖先,也讓子孫瞭解先人過去的奮鬥歷史,也具有感恩行孝的傳承意義存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