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

耳垢該不該挖?經常挖耳朵會怎樣?

耳垢是什麼?耳垢的學名為耵聹,也就是俗稱的耳屎,它的組成主要分為兩個部分,一是皮膚死掉的角質細胞自然脫落,二是外耳道腺體(皮脂腺及耳蠟腺)的分泌物。其中,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主要成分是酸類物質,具有抗菌和防水的特性,而耳蠟腺分泌的物質是乳狀,與空氣接觸後,呈黃褐色的黏性物質。所以,耳道上自然脫落的角質層,加上外耳道腺體的分泌物混和後,便成為大家所知的略帶黃色的「耳垢」。

耳垢該不該挖?經常挖耳朵會怎樣?

耳垢有什麼功能呢?

可別以為耳垢僅是一無是處的排泄物!耳垢有2種重要功能:一是保護耳朵;二是有殺菌效果。耳垢位於外耳道的毛髮及表皮上,目的是用來抵擋外來細菌、黴菌、灰塵,甚至是蟲子等外來物質的干擾,讓外來物質不至於進入耳道深處;此外,因為它的成份是酵素及脂肪酸的混和,呈微酸性(pH值為6.1),研究證實有抗菌、抗黴菌的效果。

為什麼有些人耳垢是濕的,有些人是乾的?

耳垢可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,一種「乾型」;另一種為「濕型」,這是遺傳基因造成的,東方人種多半屬於乾型耳垢,顏色多半為淺褐或淺黃,質地摸起來乾而易裂;濕型耳垢大部分出現在西方人,尤其是歐洲人及黑人,耳垢顏色接近棕黑色,質地濕而黏。其中,濕型耳垢的人,也容易與腋下狐臭的發生率有較高的關聯性,推測是與體內的腺體的功能相關。

耳垢若不清理,會滿出來嗎?

大部分的耳垢不需要清潔,因為外耳道有神奇的「自動清潔」的功能,耳垢自清功能有點類似輸送帶理論,耳朵為了避免在有限的空間內,堆積過多的碎屑,影響聽力功能,於是便發展出一套自清功能,讓耳垢可以朝單方向,往外慢慢輸送出去。

那麼耳垢是如何被輸送出去的?

因為死去的老舊角質層被新生的角質細胞取代,於是死去的角質便逐漸被「推」出來;加上人在咀嚼食物時,下顎關節運動時,也會在外耳道形成一股往外擠推的力量,兩種力量雙管齊下,讓耳垢慢慢被推出去。由此可見,外耳道已有一套精密的自清作用,一般人實在不需要多此一舉干擾耳垢自有的旅程,否則可能會因為清潔不當,妨礙耳道自清功能,造成耳道感染或耳膜的傷害。

有些人洗完澡習慣用棉花棒清耳垢,這是正確的嗎?

棉花棒的功用應為吸乾耳朵裡的水,而不是清耳垢。棉花棒的形狀本來就不適合掏耳垢,很多民眾習慣用棉花棒掏耳垢,此舉容易將耳垢推得更深,造成耳垢堆積成硬塊、阻塞耳道。其實不只是棉花棒,其他像是髮夾、筆蓋頭、挖耳棒、小指頭等任何被用在掏耳垢的器具,都可能將耳垢推擠到更深處。如果耳垢一直堆積在靠近耳膜的深處,日積月累下來會造成耳垢栓塞,除了影響聽力外,耳朵也會產生脹痛感,甚至伴隨頭暈的現象。

經常挖耳朵會怎樣?

若經常挖耳朵,除了會讓耳道失去保護及抗菌的作用、耳道受傷感染外,也容易將耳垢往深處推,造成耳垢栓塞的風險。

1.耳道失去保護及抗菌的作用

耳垢是耳朵的自然屏障層,有保護及抗菌的作用,若經常將耳垢清乾淨,會讓耳道經常暴露在潮濕、細菌、黴菌的環境下,容易引起耳道的感染。

2.耳道受傷感染

使用工具挖耳朵時,若力道過於用力,或者不小心因外力碰撞,都有可能會造成耳道受傷或耳膜受損的狀況。

3.將耳垢推向更深處

若使用錯誤方式挖除耳垢(如棉花棒、手指頭、筆蓋等),都可能將耳垢推向耳道深部,導致耳垢堆積,反而更不易排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