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假日小姪女回來外婆家玩,在閒聊同時,聽到姐夫轉述說姪女班上一位同學,因為考試退步幾分,就當著班上全體同學及老師面前,瘋狂式的自我掌嘴,當老師制止這位同學時,並安慰說妳現在才國一生就這樣,那以後上高中課業會越繁重,妳怎麼辦呢?這位同學竟回答老師:「我會去死!」……好沉重的一句話,現在小孩似乎真的沒有一個快樂童年,這應該不是所謂抗壓性高與低的問題,而是他們的確承受較多的壓力……
家長的三個轉變帶來孩子的快樂
一、不要求她考試的分數:分數雖然重要,但是學會做人的道理更重要,只注重分數,孩子就會變成學習的機器,人如果沒有自信,有再高的分數,也不可能有自信心去做好想要做的事情,心身健康才是成長的重點。
二、孩子寫作業不陪了:陪孩子寫作業是件好事,但家長卻容易忽視一些小細節:常常因孩子一分心或寫錯,立即嘮叨、發脾氣……。
三、管住自己的嘴,儘量少嘮叨:很多孩子說,一聽爸爸媽媽嘮叨就煩。請你們想一想,夫妻之間相處老嘮叨你們也會覺得煩。作丈夫的嘮叨妻子煩,作妻子的嘮叨丈夫煩。嘮叨式是愚蠢的教育方式之一。
家長不要在心裡給孩子預設一個變得「優秀」的目標和期限。不要羨慕別人有優秀的孩子,事實是每個孩子都很優秀,同時又都有各自的毛病和不足。
孩子在成長中永遠有問題,永遠有讓家長不滿意的地方,教育的功能不就是不斷地去解決這些問題嗎。正像一個醫生不可以抱怨病人說,你這生的什麼病,怎麼你就不能像誰誰不生病,因為你的職責就是治病救人。
所以,家長要把「轉變」做成常態,在孩子長長的成長中,你要做的就是不斷地調整自己。太具體的目標和太近的時間都很容易讓家長產生「討債心理」,急於讓孩子用好的表現回報自己。
誰都不能保證說用哪一種教育方法就一定能培養出「成功」的孩子,「成功」這個概念本身就很模糊很虛無。但有一點是肯定的,正確的教育至少可以讓孩子心理健康。所以,淡然的常態必然好於情急之下的嘮叨、發脾氣、打罵孩子等種種剝奪。
英國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過,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,不可以掉以輕心,他說:「教育上的錯誤和配錯了藥一樣,第一次弄錯了,決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補救,它們的影響是終生清洗不掉的。」有可能說得有一點誇張,但是家長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確實是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識的東西,至少這樣犯的錯誤更少,錯誤的影響也會更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